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日本培訓日誌1116(下)


下午看了一部紀錄片「Satoyama, Japan’s Secret Garden」
這部紀錄片我在2006年的Mini Input有看過
只是不知道這部紀錄片竟然分成美國版與日本版


這部紀錄片的製作人Mr. Murata
在NHK製作生態節目25年
生態節目在日本國內非常收到歡迎
是電視台固定時段的節目
以往生態節目的製作方式
是去像阿拉斯加這種人煙稀少的地方
但是NHK製作生態的方向
到國外都會碰壁
原因是歐美地區製作生態紀錄片的方式
與日本製作生態紀錄片的方式
完全不同
在日本的影像製作的課程中
老師都教導一定要在一開始
介紹整個地理環境
所以在日本常用的作法
會先介紹這裡是哪裡、有什麼東西
是比較偏資訊性的作法
但歐美的紀錄片方式呈現是比較像戲劇形式

今天我們看的是英語版本
生態的紀錄片
基本上因為有許多生態的東西
照道理說用字都會比較艱難
但這部紀錄片的英文配音
用字簡單易懂
且非常流暢
NHK通常要賣給國外時
有一個合作公司MICO 來做處理
翻譯成英文後即作販售
但是若用日文直翻
就會發現有些很長的句子翻得很短
有些很短的句子翻得很長,
聽起來就會很奇怪
但這部「里山」的紀錄片
因爲一開始就決定要參加比賽
所以爭取到比較多預算
先將日文稿寫完
翻譯完成後
再請英國BBC那邊的合作單位
幫忙翻譯成較易懂的英文
翻譯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
翻譯完成後
找誰配音又讓大家爭論許久
因為有人覺得這是日本製作的紀錄片
理應由日本人配音
但顧及到歐美的市場
最後決定請英國的播報員配音
加上這位播報員
在念之前又潤過一次稿
所以稿子經由三次修稿
聽起來非常順
且這位播報員常幫生態節目配音
所以歐美的觀眾都覺得很有說服力

這部紀錄片
總體預算是一集7,000-8,000萬日幣
出外景時間在兩年間約150-200個工作天
同一個素材
分別製作了高畫質版本90分鐘
地上波數位放送的44分鐘節目
然後做成日文版的、英文版的
之後再發行DVD與Blu-ray版本
拿同一個素材來製作不同版本
才能在各台爭取預算
若只是單做一個版本
要拿到這樣的預算是不可能的。
所以得不斷開發二次利用的資源
才能降低成本

就像同一個企劃案
可以賣到各國
爭取各國的預算
要多加利用
才能有更多資源

關於音效的部份
第一集在紐西蘭製作
我們今天看的第二集是在日本製作
NHK做聲音的時間比較短
像在BBC一小時的節目
音效部分要花三週的時間
但在日本只需要一週
英國與日本在製作音效這部份的方法
是非常不一樣的
除了時間外
像在BBC,因為拍電影出身的工作人員多
所以所有音效都是最後後製時才加進去的
是比照電影的方式
遠中近的聲音
很小的細節都會注意
但NHK是做video出身的
所以拍攝的同時連聲音都收進去了
這是NHK一直以來的作法
所以要像BBC那樣做是不可能的

當初製作時
想要用歐美的方式來處理聲音
所以經由BBC介紹
到紐西蘭做聲音
學習他們的製作方法
因為學到他們的製作方式
所以第二集的音效就在日本進行
除了在NHK製作外
也在外面找了一家製作公司
兩邊同時進行
花了一週的時間

但不是所有NHK的紀錄片都是採用這樣的作法
有些探討社會的紀錄片
也會有他們自己的作法
譬如比照電影方式到最後才做
所以每部紀錄片都不一樣

歐美製作生態紀錄片都是用電影的立場來作
讓被攝體不知道的情況下作拍攝
但日本比較是播報式的
比較想要有臨場感
透過採訪
讓大家知道現場的狀況
歐美是一個cut一個cut拍攝
比較像電影,是有腳本的
日本的作法是播報員直接拿一台攝影機
直接去追蹤被攝體
所以攝影機會搖晃、會有現場聲音
但這樣的製作方式是日本人較易接受的

「里山」這部紀錄片爲了呈現不同的角度
所以特地採用歐美的方式
在當初企劃與提案時
是已經完成腳本的
也有所有的cut了
所以在故事方面已經設計有日本的味道在裡面

「里山」這部紀錄片主要的目的
是要跟小孩們說
日本有這麼好的地方
所以一開始就有小孩的畫面出現
其實在製作英文版時
有給BBC製作人看
當時得到兩個意見
一是不要一開始就把完整概觀的東西都跟觀眾說
應該用鋪述的方式呈現
二是人物的部份要更明顯更深入
才較有故事性
也因為BBC製作人的建議
他們在日文版播出後
又去補拍鏡頭
重剪成英文版的版本
所以英文版的呈現方式
是慢慢的、讓大家會有所期待
而日文版的是一開頭就把所有的鏡頭就通通剪進去了

因為文化的不同
在醃魚的部份
英文版與日文版也不同
大部分亞洲國家的想法是
食材要新鮮才是最好的
所以日文版是在魚仍活著的狀態
即進行殺魚與醃魚的所有步驟
這讓人覺得會有點血淋淋的感覺
所以英文版有修改
爲了要傳達與大自然共存
所以做了比較鮮活的表現
但在大部分國家都無法接受


英文版的版本在BS上有播出
加上日文字幕
竟然有觀眾說果然是BBC製作的
跟日本的內容完全不同
但其實都是NHK製作的
只是內容修正的方向朝向歐美人士的口味
果然讓日本觀眾以為是歐美地方製作的

NHK的政策
早在30年前開始
即不用底片拍攝
這部紀錄片全部都用Full-HD拍攝
因為用video來拍攝比用底片拍攝省錢

這部紀錄片的配樂非常好聽
所有音樂都是NHK自己製作的
三集都有不一樣的配樂
在音樂部份下了很多心力
因為這部影片是述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很平靜優美
所以除了美麗的影像外
音樂亦很重要
所以三集都找了非常有名的作曲家來製作
但是因為唱片公司不同意
所以沒有出版原聲帶

當初請到有名的攝影師金森光彥來當顧問
因為是平面攝影師
所以指導出來的畫面都非常漂亮
且他在紀錄片開拍前
即在里山待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已經拍了許多照片
且認識相當多當地的人
幫了劇組非常大的忙
且在紀錄片正式拍攝時
金森光彥大約只有三分之ㄧ的時間留在拍攝現場
所以也不會影響紀錄片正式的
所以最後金森光彥集結他拍攝的照片
出了一本攝影集
且賣得非常好

「里山」其實是位在滋賀縣的針江這個小地方
這個地方的人們
並未意識到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特別
但紀錄片播出之後
他們才發現原來他們的生活是這麼特別
現在有許多國外的生態保護團
會到當地參觀
因為是非常鄉下的地方
所以許多年輕人都到大城市去
留下的不是老人家就是小孩
比較沒有活力
但因為這部紀錄片聲名大噪
所以有許多觀光客湧入
活絡了這個小地方
當地居民自己會把關
將可以參觀與不可以參觀的地方
劃分非常清楚
也因此在生態上並未被破壞太多
但也因爲這部紀錄片
讓當地人都認識自己村莊的重要與特別

在「里山」這部紀錄片裡
已經有很多是演的部份
但是不是要生物去演不是他要做的事情
而是我們要去等他們要做的事情
拍生態紀錄片這麼長的一段時間
已經很擅長”等待”這件事情
所以只要沒有用到人為的方式來改變自然生態
在這個範圍內
都可以算是紀錄片
因為生物是沒有辦法演戲的
譬如產卵與羽化
不可能要牠現在產卵牠就產卵

紀錄片要拍到怎樣的範圍
到最後是自己良心的部份
像他們長期拍攝生態影片
都會請生物學家隨行給建議
譬如像如果你想要鳥飛起來
若丟石頭嚇牠的方式
飛起來的姿勢是與自然自己要飛的方式不一樣
專業的生物學家一看就知道

每個國家對於生態紀錄片的定義會有所不同
所以製作這類的紀錄片時
還是要多注意
像殺魚醃魚的那一段
製作人覺得是可以接受的
但仍有人覺得不舒服
所以也接到不少抱怨電話

且有些導演是完全尊崇自然的方式
每個鏡頭都用等的
紀錄最原始的生物樣貌
所以對於「里山」這部紀錄片
許多地方是演出來的部份
有些導演就不是很喜歡
所以大家的角度都會不一樣

村田先生最後表示
因爲紀錄片這塊在亞洲地區
一直無法與歐美的像是BBC、國家地理頻道相比
所以衝著這點
這部紀錄片就是要做給他們看的決心
所以製作完成時先請BBC製作人看過
給予修正意見後
重新修正
也成功的在世界各地拿下許多獎項
所以他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
一起讓亞洲地區的紀錄片成功的打敗歐美紀錄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