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筆記~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In Digital Age(下)

Mr. Yasuma Sosuke, Honorary Professor, Toky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新的問題與解決方式(New Problem And one Solution)
國際共同合作(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兩個方法去維持你的節目預算
1.賣片(Sales of Finished Products)
2.共同製作(Co-production; more money)

爲何在國內合製很困難?因為每個電視台都互為競爭對手,所以無法合作;那也是爲何大家會尋求國際上的合作。

國際共同合作的定義
1.Creative:尋求超過兩個國家的製作人,共同出資與共同合作一個單一的節目。
2.Business:共同擁有版權(包括播映、出版、影音產品等),以合約來擬定版權的規範。

國際共同合作的主要目標
1.補助製作經費(Supplying production Budget):去維持節目品質;去製作高品質的節目。
2.補充製作能力(Supplying Production Capability):去取得自己沒有的人力資源、設備與視覺
素材。
3.國際宣傳效果(International prestage):在國際上曝光你的電視台與工作小組。

例子:Mr. Yasuma先生曾經合作過的案子
1982 NHK started Int. Co-production
1983 「Black Sun」 Indonesia (尋求製作能力支援)
1984 「The Nuclear Holocaust」 Canada, France, Sweden(尋求經費支援)
1985 「Comet Hallay」 UK, USA, Germany, Australia
1986 「The Origin」 UK-BBC
1990 「Our Beautiful Planet」 Canada, USA, Germany, Australia, Thailand, Taiwan(TTV)(為了國際宣傳)
當Mr. Yasuma製作「Our Beautiful Planet」的節目時,堅持攝影棚要在東京,因為這樣
日本人才會認為這個節目很重要;另外再尋求亞洲合作時,原本是想要與大陸合作,
但20年前,大陸對國際上尚未開放,所以無法找到合作公司,所以才找台灣合作。

Major Problems From Creative point of View?
1.Subject & Story?A lot of similarity
2.Quality?Same quality
3.Language?Cersioning
4.Program Style?Unknow

關於國際共同合作:
1.若要作國際共同合作,科學節目比較適合拿來做主題
2.同樣的主題要可以用在美國與日本
3.不管在哪邊製作,這兩個國家都要達到相同的品質
4.兩個國家的人民都必須要有相似的教育水準

A Case Study of 「The Miracle planet」(地球大紀行)為例
Major Elements To Be Agreed At The Initial negotiation
1.Subject
2.Content of Story
3.Theme of Program
這個節目與美國、加拿大、日本等9個國家一起合作的。其中NHK佔了86.7%。是科學紀錄片系列,50分鐘,共計12集。Pre-sale type of co-production by 9 countries。

日本與美國的製作方式的比較
日本:狹窄但較深入,主要角色2人
美國:廣泛但較膚淺,主要角色5人

Necessary Ability of an international producer
1.Ability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 in TV culture of your partner
2.Patience to listen and understand what your partner says

An excellent producer is not necessary an excellent co-producer

因為製作的方式與角度不同,最好的方式是做成兩個版本,但是在預算上無法省錢,若要省製作費,國際共同合作是個好方式。

政治與宗教不會也不應該影響國際共同合作,訓練好的國際共同製作人,才是好的方式;像新加坡這樣小的國家,也常常做國際共同製作;加拿大的TVO也是小的電視台,但也常做國際共同製作。

◎什樣的節目適合共同製作?什麼樣的節目合製最受歡迎?
對日本人來說,國外風景與旅遊節目是受大家喜愛的;自然生態節目在日本很流行。新聞性節目不適合國際共同製作,自然、音樂、藝術、人物故事等類型的節目比較適合國際共同製作。Case by case,不能說哪一種類型的節目最受歡迎,以他的經驗來說,最受歡迎的節目是報導五胞胎的故事。

在日本,黃金時段只有戲劇與音樂節目;在日本,有時紀錄片節目的收視比戲劇節目高,但通常紀錄片的品質非常好才有可能,所以日本後來也嘗試在黃金時段播出紀錄片。後來英國BBC看到日本成功的例子,也跟進在黃金時段播放紀錄片節目。

“Mr. Yasuma’s Warning”
The Documentary Producers in the Digital Age
當Mr. Yasuma提到的紀錄片=非劇情片(但是包含各種類型的紀錄片)

2002 Japan
2003 China
2004 US, Canada
2005 UK, Australia
2006 Korea
Participant:212
Experience:17years average
Award: 16 average

Making of the Shot ~ 3 Major Technology
1. Composition
2. Motion Control
3. Motion Capture

東京工業大學於2001年7月建置完成DMC(Digital Motion Capturing),有一個非常完備的studio,來發展Motion Capture。

“Mr. Yasuma’s Worry”
If those Technology are Used to……

Progrram Genre
-Movie, Drama
-Varity
-Music Program

Non-Fiction
-News
-Documentary
-Education

Don’t worry, the budget of Titanic’s cost 200 Million us dollars

映像加工(Manipulation of visuals)(因為只要一台DV、一部電腦與Adobe的軟體(After Effect),就可以做映像加工。)
-非常簡單
-非常便宜
-個人作業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Documentary Production in the Digital Age
調查的結果是捏造增加,真實性大幅減少。

電視文化或許會崩壞
因為紀錄片是根據事實來記錄,而觀眾相信紀錄片,這也進而影響人類社會;不過一旦觀眾注意到這些是捏造的事實時,會發生什麼事?

能力&技能(Abilities & Talents)
結論:策劃力與構成力是非常重要的
原因是預算問題(因為設備的費用增加,所以人事部分反而要被削減;所以若要挑選人才,當然要挑選有非常好的企劃力與建構力的人)
舉例:
譬如說A導演有非常好的建構力,拍片1天,剪接2天、上字1天,混音1天,共計5
天(A導演會有高品質節目與低製作費)
‚譬如說B導演沒有很好的建構力,拍片2-3天,剪接4天(因為不知道要放什麼內容,所
以這個也試試看、那個也試試看)、上字2天,混音1天,共計10天(B導演會有低品質
節目與高製作費)

◎遇過最困難的部份是什麼?如何解決?
因為文化隔閡,所以一定會遇到問題。譬如剪接,日本人會先剪畫面、再來聲音、再來音樂;但是美國的剪接是同時剪畫面、聲音與音樂,所以要花3倍的時間。這也是爲何要一直舉辦seminar,可以交流不同的國家的製作方式。

筆記~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In Digital Age(上)

Mr. Yasuma Sosuke, Honorary Professor, Toky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數位放送

一、新的服務
1996/10:B-Satellite
2000/12:C-Satellite / Multi-Channel SAT.
地上波放送從2003年12月到2011年7月結束。

*數位的主要改變:
Multi-Channel: Digital compression Tech.
Higher Quality:HD(Hi-Vision) Image & Sound
Higher Function:Interactive TV(譬如:手機)

*經由B-S數位放送的3個主要的頻道
1.多頻道
BS(衛星)類比放送:頻道1、3、13、15
CH5 STV WOWOW
CH7 STV NHK BS-1
CH9 HDTV Hi-Vision
CH11 STV NHK BS-2

2.High Quality ~ HDTV
高畫質(High Quality)
‚寬螢幕(Wide Screen)
ƒ更大螢幕(Larger Screen)

3.更好的系統~互動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MODEM

*數位互動放送的內容(就是遙控器上的D鈕)
節目表、新聞、天氣
‚地震、火山爆發、海嘯
ƒ體育
„金融資訊
…小孩遊戲
†Spare
‡節目交互式電視

*獨立式交互式電視(Independent Data B.)-以主講者的每日早上生活的改變為例
天氣預報
‚交通資訊
ƒ美國職棒
„股票市場

*互動式的好處是,可以在自己家裡的電視看到其他家人獻上祝福的話語(譬如:生日快樂)

*互動節目的形式(Program Related Interactive)
1. 資料式的互動(Data Broadcasting Format):
比如可以輸入自己的生日,生日到的時候會跳出來祝你生日快樂;另外先將節
目相關資料輸入,在欣賞節目的時候,可以查詢相關資訊)
2. 接近真實的互動(Genuine Interactive Format):
需利用遙控器註冊,填入生日、性別、郵遞區號、姓名與電話
舉兩個節目的形式:猜謎節目與投票參與節目(譬如:紅白歌合輯 / 紅白歌合
輯於2001年開始,設計互動形式,讓觀眾可以投票參與)

二、HD & Interactive Production ~ Any Difference From SD One?
1. HDTV Program Production:
NHK Development of HDTV System
1981:Camera, Video-Tape Recorder
1987:Program production Unit
1989:International HDTV Program Contest
1994:Analogue Broadcasting (B-SAT) Daily
2000:Digital Broadcasting (B-SAT)
2003:Digital Broadcasting (Terestrial)

NHK Training of HD Production Staff
1987:Self Study Among 10 Production Unit Members
1994:「Training of Program Director」 每年50名 (在NHK研修中心)
1997:「Training of HD」 Every 3rd Year PD(在NHK研修中心)
1997:「Training of Engineer」每年40名 (在NHK研修中心)

2. Interactive Program Production

*HD與SD最主要的差別(導演的觀點):
1.擁有高畫質與高品質聲音
2.寬螢幕(Wide Screen)
3.更寬螢幕(Larger Screen)

*高畫質在寬螢幕上的呈現
Long Shot vs. Close Up Shot
Long shot is Excellent because of HIGHER IMAGE QUALITY

-Long Shot is EXCELLENT ONLY WHEN A DRAMATIC THING APPEARS on TV Screen
-Close UP Shots are ALWAYS GOOD

HD Program提供更多的data base,可以是雙向性的,可以提供附加情報;因為是雙向性的,所以可以提出問題並評分。

數位化後,需要非常注意道具、布景與化妝,也要注意拍攝時會比較難對焦(光圈縮兩檔,但數值是增加);在拍攝pan與zoom時,需要慢些、流暢些,才可以清楚看到細節。但數位化並不會比肉眼看得更清楚。

用HDTV拍攝時
若Pan太快,會頭暈;若Pan的慢些、流暢些,可以很清楚看到所有細節。
若Zoom in太快,會看不清楚;若Zoom in慢一點、流暢些,可以很清楚看到細節。

以前的audio是採用FM頻道,若改成HDTV時,audio改採用PCM和5.1聲道環繞音響,會非常有power,提供高音質。

*新的問題:其他的技術與費用
1.HD Program Production Skill:same as one in analogue age / ADDITIONAL SKILLS 追加技能(新的技能增加了製作費用)
2.Interactive Direction交互式的演出(NHK稱此為Data Director)
3.Design(NHK稱此為 NHK ART)
4.Programming:Computer language: BML ~ Extention of XML,日本規定將程式語言設定為BML(NHK稱此為Media Technology)

*數位播送與製作預算間的痛苦
1.多頻道(Multi-channel):一個類比頻道會變成六個數位頻道,但相對的製作費也會增加六倍;對於一般觀眾甚至公司來說,應該不會有人願意花錢更換成數位電視;所以導致的結果是減少預算與節目。
2.高品質(Higher Quality)
3.高機能(Higher Function)

日本培訓日誌1126



今天是整個培訓課程的最後一天
大家的心情都有些依依不捨
從剛開始抵達上課的第一天
覺得時間似乎很漫長
到漸漸習慣東京的生活與上課的日子後
突然發現日子過得飛快
每天都在上課、趕進度、整理筆記、熬夜中度過
轉眼今天已經是整個培訓的最後一天了


今天的整天的課程
請到東京工業大學的教授Yasuma先生
幫我們講授關於數位時代的電視節目製作
這位教授有許多的授課經驗
也常到各國演講
另外也在國際的講座中與各國的電視節目製作者合作
交換意見與工作方式
也因為每年固定有這樣的講座
才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
了解各國製作人員因為各國文化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工作方式
也才能進行日後的國際共同合作


數位化後的好處
是增加了互動性
在類比時代
電視只是單向傳輸
與觀眾沒有辦法互動
但在數位化後
可以有資料的互動
也可以有接近真實的互動
譬如說之前提到的data base的系統
就發揮極大的功能
譬如說自然生態的紀錄片
若事先將節目相關訊息的內容輸入
在觀賞節目時
可以按遙控器上的”D”鈕
來獲取想要得到的資訊
譬如要了解熊貓
就點選熊貓的選項
然後會跳出相關的內容介紹
另外家人可以輸入生日訊息
到了生日當天看電視時
就會在畫面上看到祝福生日的話語
感覺很貼心


另外接近真實的互動
是在現場節目中
語節目做互動
譬如猜謎節目
可以一起參與猜謎
或是像2001年起的紅白大賽
讓觀眾可以參與投票
選出你自己最喜歡的隊伍
感覺就像在現場看節目的感覺
很真實也很有趣


但是到了數位化的時代
無論在布景、道具、化妝與攝影
都需要很注意
因為所有的細節都會非常清楚

Mr. Yasuma先生做了許多國際的調查
發現數位化的一個重要現象是
捏造的部份變多了
真實性大幅減少
因為以前的紀錄片是紀錄真實
而觀眾對於紀錄片是抱持相信的態度
但是一旦觀眾發現這些都是捏造的時候
會發生什麼事?
這個部份是大家要思考的

而因為數位化
原本在類比時代是一個頻道
到了數位時代會變成六個頻道
相對的
製作的成本也會增加
但是對於政府、公司、廣告商、觀眾等
他們會願意增加費用嗎?
大部份是不願意的
但是因應數位化
所有的設備都需要更新
這些都是費用
若製作預算不增加
造成的結果就是用低廉的費用製作糟糕的節目
之後演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製作成本增加
相對的就是人事成本要減少
所以在數位化的時代
策劃力與構成力變得非常重要
這在各國的調查結果中都是一樣的
因為要有很好的規劃力與構成力
才能減省製作的時間成本
也才能高效率達到節省預算的目的

所以Mr. Yasuma先生特別強調
在數位化的時代
要以高策劃力與構成力來製作節目
相對的才能節省預算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日本培訓日誌1125



今天前往澀谷參觀NHK的攝影棚
NHK位在澀谷的辦公區域佔地廣
分成幾棟建築物
裡面戒備森嚴
因為NHK有很長一段的歷史了
所以建築物內部看起來都非常舊
不過因為對裡面不熟悉
所以若沒跟好就會迷路

整個建築物內部相當整齊乾淨
且感覺不太出來是電視台
整體氣氛不夠活潑
每個人給人的感覺像是公家機關的公務員
不太有媒體人的感覺

第一站先到主控參觀
除了提供NHK本台的播送外
也提供BS台的播送
每一台的播送都有備份系統
以防主機當機

之後參觀攝影棚
澀谷的NHK一共有20個攝影棚+副控室
每個棚的攝影機標準配備有3台攝影機與1台crane
今天參觀的這個攝影棚約約一百坪
由於NHK十年前開始即往HD發展
所以整個副控是HD的設備
只有監視螢幕尚未汰換成LED螢幕
因為汰換設備的費用昂貴
所以NHK也是採逐年逐步汰換的形式
只是這個棚給人的感覺很舊
看不出有HD設備的感覺
今天參觀的這個棚主要是錄製資訊談話性節目與新聞為主
今天在裡面錄影的節目是八點黃金時段的主要節目(有多加一個handycam)
早上工作人員先進場setting
預計下午3點開始錄影
約錄製2.5小時結束
然後剪接成45分鐘的節目
訂一天的攝影棚只錄製一集
之後沒有人訂棚
晚上七點以後
就換開始進行拆景並搭製明天要錄影的景
問了NHK的人員
為何進棚一天只錄一集
且只有2.5小時
NHK的人員回答是
“因為是黃金時段的主要節目,所以要慢慢錄”
哇~~真有錢
這是大家內心的驚呼

通常戲劇會在其他的攝影棚
因為場景的問題
所以一次就預定一年的使用期限

音樂節目比較複雜
所以會用到比較大的攝影棚
加上音樂節目需要打燈的時間長
所以大約也是1.5個班的時間錄製一集


之後參觀虛擬攝影棚
今天這個棚沒有要錄影
但是正在進行所有機器設備的測試
藍幕的部份是採用虛擬攝影棚專門的材質
地上藍幕的接縫相當細緻
NHK的人員說他們不掃地的
所以需要進到藍幕的人員都需要脫鞋子
一方面不容易髒
一方面不容易刮傷
所以要合成的人員加油
把需要合成的部分都要做好
另外加上燈光
所以在合成完後的畫面裡看不到接縫與髒東西
真的非常厲害
不過NHK的人員表示
整個虛擬棚幾年後仍要整過汰換
因為汰換的費用高
所以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就汰換

之後參觀一個演藝廳
是每週三晚上的一個現場音樂節目的現場
現場開放觀眾進場欣賞晚上的節目
早上大家都在做所有設備的設定
包括音響、燈光
場景很簡單
不過會因為歌曲作簡單的變換
簡單的計算一下
早上在演藝廳的工作的人員就超過30位
超多人的


晚上播出時會有另外一個戶外現場
今天晚上的戶外場地在六本木
因為接近聖誕節
所以到處都有聖誕節的裝飾與燈飾
在六本木的現場是一片燈海
非常漂亮
因爲歌曲不同搭配的樂器不同
所以仍會看到工作人員在現場直接更換樂器所需的設備
今天晚上的攝影棚請到一個樂團
所以大約是五個樂手
不過戶外場地的音樂現場
請到一支大提琴、三支小提琴
一台鋼琴、一套爵士鼓、兩個貝斯
可以看出來預算相當高
戶外場地請的一位歌手JuJu演唱三首歌
但中間一首歌沒有弦樂器
所以中場有撤換器材
雖然整場畫面都是走low key
仍可以看到工作人員在更換器材
這也是現場節目比較難避免的部分
對於晚上這場現場音樂節目
每位工作人員都拿到一份詳細的場地圖
一份非常詳細的燈光設定圖
與節目的完整腳本

其實他們若準備時間充足
錄影五天前會出完整腳本
還會裝訂的很漂亮
若來不及
錄影兩天前出腳本
再來不及
就只有一張錄影Rundown
不過基本上他們在紙本的作業上
非常仔細與完整

下午到NHK Archive參觀
NHK Archive位在埼玉縣的川口
早期是廣播電台
2003年建置完成後
才轉型成NHK Archive
保存許多NHK珍貴的影像資料
主要的目的有保存、活用與分享
若澀谷的電視台需要調借什麼影像
會傳所需資料給他們
他們在將影像調出後傳輸至澀谷的MHK電視台
現在保存的影像素材從早期的底片到現在的HD影帶
到之後無帶化的方式(此部分NHK仍在研究中)


底片的保存是在恆溫15度
但是法國巴黎的美術館是用零下15度保存
所以底片拿出來使用前
要解凍約一週
因為電視作業的關係
沒辦法等這麼久
所以以恆溫15度保存

在NHK Archive這裡可以找到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
譬如之前一位老牌影星森繁久彌過世
需要他早期的演出畫面
也是由NHK Archive這邊提供的
若地方電視台需要影像
只要不是需要很長的時間
都是免費的

現在NHK Archive遇到的課題是”分享”
NHK Archive有一個大的觀賞場地
像影音圖書館
免費提供一般民眾借閱觀賞
NHK Archive不提供任何商業用途的使用
NHK Archive人員表示
若台灣需要影像
只要時間不要很長
也是可以免費提供的

最近NHK Archive舉辦一項活動
就是讓一般民眾提供戰前的大河劇的錄影帶
因為在這個時期
因爲VTR尚不發達
所以NHK沒有戰前的時期的大河劇影像留下
所以非常願意接受民眾的捐獻
但不是所有的節目內容NHK Archive都接受
他們仍會篩選過值得保存的影像

NHK Archive裡面有兩間修復室
由於早期的底片或影像有受傷
所以利用現代的科技作修復的工作
兩間只有三名人員在輪班
使用的是Smoke這套系統
2003年成立之前
修復影片的工作大部分是導演找外面的製作公司製作
尤其是做電影的公司
因為早期做電影的公司有telecine
也比較了解電影影像的內容與形式
之後大部分都委託NHK Archive作修復
但由於需要修復的影片數量龐大
加上NHK Archive自己也有規劃節目
所以現在也委託外面的製作公司作修復的工作

對於NHK保存畫面的方式深感佩服
除了保存底片與影帶外
也開始將影像轉成數位化作保存
雖然數量龐大
但每天不間斷的做
總有一天是可以完成的
也因此他們可以很快的提供電視台所需的畫面

阿富汗電影導演相關連結

感謝其他同學熱情收集資料與提供
對於阿富汗導演的那部電影「Osama」有興趣的
可以連結這個網站看看喔!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40815_76_120035.html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日本培訓日誌1124


主講人 藤木先生


今天觀賞了兩部截然不同性質的紀錄片
一部是新聞性的紀錄片
一部是比較輕鬆但富含教育性質的紀錄片

主角 Marina

在911之後
其實許多新聞台都想到美國去採訪
了解事情發生的當下與之後的發展
不過由於一直無法入關
所以大部分都使拿美國提供的資料來做報導
但是美國的報導其實只著重自己這一方
在日後美國進攻阿富汗
試射各種長程飛彈的時候
都只有美國一方的說法


紀錄片內容 小孩乞討


NHK製作人Mr. Fujiki有機會認識導演中村先生
有透過中村先生認識了阿富汗的導演Kandahar
因為這位Kandahar導演要在阿富汗當地
拍攝戰爭相關的電影
所以NHK決定用紀錄片的方式
來紀錄整部電影拍攝的過程

看完這部紀錄片
大家都很靜默
加上Mr. Fujiki製作人心情都略顯低落
Mr. Fujiki說要不是今天要來上課
想要與我們分享這部紀錄片
他一直都不忍心回頭再看這部紀錄片
在紀錄片中
發現戰爭的殘苦與親人生離死別的痛苦
Kandahar導演在電影中不斷的陳述
戰爭會不斷的發生
是因為太太失去丈夫
母親失去兒子
所以一直不斷的輪迴著

原本這部電影叫做「The Rainbow」
因為在阿富汗
看到彩虹表示看到希望
希望在穿過彩虹後
一切痛苦都會過去
迎向自己的將會是美好人生
但之後Kandahar導演拍完所有的影像後
在剪輯的過程中
有了全新的看法與感受
所以最後取名為「Osama」
這部影片在2003年的坎城影展中
獲得三項獎項
感動了許多人



主講人 坂上先生



紀錄片片頭


另外一部紀錄片
方式也不是這麼的紀錄片
但是形式是最近比較流行的方式
是請現在在各行各業有名的人
回到自己的小學教小朋友
本質不是教育性質的紀錄片
是教導小朋友對於人生的態度
所以內容詼諧中帶有啟發
也有很動人的部分
在課堂上看了三個不同領域的主角



紀錄片內容 主角是魔術師


一位是魔術師、專門將歡笑帶給大家


紀錄片內容 主角是無國界醫生


一位是無國界醫生
讓小朋友回去問老人家什麼是戰爭
進而認識無國界的工作
主角出了一個問題
若一個快要死的五歲小孩
你會選擇拔掉氧氣還是不拔掉氧氣
引起小朋友很大的討論
原本小朋友只是用旁觀者的角度來陳述自己的意見
但是忽然有一位小朋友以自己若是那個媽媽的話
他要怎麼做
也有小朋友說若犧牲一個人可以救另外十個人
爲什麼不要
這樣的意見陳述
讓製作小組大吃ㄧ驚
但最讓製作單位震撼的是有一位小朋友遲遲無法決定要拔掉還是不拔掉
一直處在中立的階段
讓這些”大人們”突然被點醒
原來世界不是一定要選A或B
偶爾有可以選擇什麼都不要選
這是製作小組製作這個節目中的收穫


紀錄片內容 主角是外科醫生


另外一個是外科醫生、心臟的權威
透過願意分享的患者
讓小朋友實際看到心臟的手術
實際去體會什麼是生命
要關心自己與家人的生命
也進一步關心陌生人的生命
很有啟發的一課


紀錄片內容 小朋友熱心參與


由於NHK有各種類型的節目
所以要學東西都可以在不同的節目中獲得資訊
這部紀錄片就是要區隔其他各類的節目
請到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
回到小學來教導小朋友
裡面有教育的意義
但主軸是對於人生的態度
這個節目也獲得許多的迴響
也讓大家想到公式曾經播過的一部加拿大的紀錄片「歧視的一課」
在製作這種節目時
需要非常小心拿捏尺度
因為不小心就會造成小朋友心裡的創傷

所以紀錄片的內容是各式各樣的
不一定是嚴肅的、呆板的
可以很血淋淋的
也可以是很溫馨的、很有啟發性的

筆記~A day a bit different from usual one “Welcome, our senior”

Mr. Tatuo Sakaue, Satellite Broadcasting Center


「Welcome, our senior」紀錄片(塊狀節目),每週日早上播出。是由導演在被限制中做採訪的,找來社會上很有名的一些人,回到小學中去教小朋友的一個故事。台灣應該也有在各個領域中很有名的人,像鄧麗君,在日本出一張專輯都賣超過一百萬張。當時是想要做與課外教學有關的節目,但若要與人文相關的,節目時間都會很長,於是思考要如何縮短這樣的節目時,想到這個企劃案。
因為若是一般紀錄片,從發想人物到拍攝完成,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大家也許有過拍了一整天,回去發現內容都不能用的經驗。「Marina」紀錄片雖然只有52分鐘,但是可能拍了150-200小時,甚至更多。「Welcome, our senior」紀錄片拍攝的量可能只有「Marina」紀錄片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Welcome, our senior」紀錄片的場景在教室,裡面設置二~三台攝影機,事前與有學校開過會,實際上這些有名的人到學校與在教室拍攝的時間約2-3天,若再超過預算會不足,所以「Welcome, our senior」是用密集拍攝的方式進行。
當初節目是想要紀錄主角,但若透過小孩們可以發現主角的魅力,是成功的。事前有先與來賓做過溝通,但是小朋友們是完全沒有溝通過,是最自然的呈現;若事前先與小朋友溝通該如何作,就像是戲劇節目了。當初做節目最大的宗旨是將主角的魅力與對人生的態度透過節目被大家看到。若想要學魔術或其他的東西,可以看NHK其他的節目,而不是從這個節目來學習,這個節目主要的目的是教大家人生的態度,這也是「Welcome, our senior」這個節目與其他節目的區別。
主角沒有事前先與小朋友做接觸,但是有先以問卷做調查,知道小朋友們的興趣。在拍攝時沒辦法每個小朋友都給一個攝影師,所以在事前已經充分了解小朋友們的興趣,所以大家都已先認識也變成好朋友,而當場拍攝時小朋友也不會覺得尷尬。有這麼多小朋友,會不記得誰是誰,工作人員都很認真將每個小朋友臉與名字都記下來,讓小朋友不會感覺不舒服。小朋友們的表情看起來很開心,但有時也會表現出很無聊的樣子,所以會挑選過小朋友開心的畫面來剪輯,讓大家覺得小朋友是很開心的。
對製作人來說,「Welcome, our senior」每週都播出,但並不是每一支都很成功,有做到這種程度已經很滿意了。譬如有一次找一位詩人來上課,問小朋友百年前的詩人,當場氣氛就完全凍結,也是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節目的主旨是主角回到畢業的小學上課,節目是故意設定讓這些主角回到原小學的原因,是因為自這個學校畢業,會有學長姐的心態,可以讓主角的涉入度更高。

◎是否曾經有拍超過預定日期仍未拍到想要的畫面?
因為預算的關係,拍攝時程是絕對不會超過,有些如果一直拍不到的話就放棄;視主角給小朋友的作業是什麼,像有些需要一週時間的,會小朋友自己做作業,但若這中間需要小朋友的反應畫面,會特別選表現突出的小朋友,到小朋友家中拍攝。


◎如何選擇這些主角的?有外國人嗎?
找來的主角是在社會上第一線很活躍的人,有這三個條件:
1.有名的的
2.工作獨特的
3.有價值在電視上介紹的

在節目構成方面,因為東京人很多,所以名人大多來自東京,但若都是東京的人,會被人講話,所以主角們來自個地方,不讓同一個性質出現太多次。
主角大都找來自國內畢業的學生,所以大部分都是日本人,但是只有料理鐵人陳建一先生是非本國人(在日本出身)、另外一位外國人是作家卡謬的外甥,但是在日本出身,教小朋友如何作曲。

◎如何挑選誰是名人?
棒球選手出現滿多次的,第二個來的棒球選手也不會想與第一次的選手一樣,所以是棒球選手自己決定要走什麼樣的主題。
每個名人背後對於人生的哲學是不同的,所以在事前要先作調查,這也是「Welcome, our senior」節目的主軸。

◎如何在學校篩選哪一班的同學?
因為日本少子化,所以有些學校已經兩班選一班,請學校建議哪個班級比較好。
以前唸書時候,因為小朋友多,比較不習慣注重這一塊;但因為現在少子化,一個班級的人數也少,所以會比較注重小朋有部分,但是拍攝的目的不是小朋友,而是主角本人。
「Welcome, our senior」節目不是教育節目的分類,是要給家庭兄弟姐妹收看的。
但最主要的是要給父母親看的。雖然節目有企畫,但主要是主角與小朋友在現場的反應。

◎對於製作像這樣教育性質的紀錄片,譬如2007年加拿大的「歧視的一課」,是否有注意到有些主題會有爭議性的問題?
1.事前先發問卷,看大家填完問卷的反應。
2.詢問導師,看哪些小朋友有哪些問題,哪些小朋友需要特別注意。
因為是在上課期間拍攝,所以製作單位需要注意這些問題,是要負責任的,不能拍完片就走。
也有失敗的例子,譬如之前找一位拳擊手當主角,教小朋友作青蛙跳的體能動作,因為事前有先調查,所以對於體育與身體不好的小朋友,會比較注意;不過反倒是體育最好的小朋友,因為做得太過火,所以受傷了。這也讓製作單位反省到做節目不是只是要照顧身體弱的小朋友,也要注意到身體狀況佳的小朋友。

◎由於節目是出三機拍攝,沒有導播cue畫面,是否曾經發生過有兩部攝影機都是拍到相同的畫面的情況?
事前會先開會,但因為小朋友各自練習時,三機攝影師會各自去拍,但是以攝影師的角度來說,會找有趣的畫面來拍,所以常常發生拍回來的畫面是一樣的;之後開檢討會時,順出一個方式來拍攝,因為小朋友會分組,所以攝影師也分組去拍,才能避免拍到相同的畫面。現在日本觀眾已經很習慣,若有工作人員入鏡也沒關係。

影片參考
「Welcome, our senior」第二支影片主角是無國界醫生,但是因為現代的日本小孩對於戰爭沒有概念,所以對無國界醫生也沒有概念,這支節目內容也是做得很辛苦的其中一支。
在拍攝這集內容之前,先請小朋友回去問爸媽關於戰爭的事情。因為這集的主題較硬,所以沒有事先的腳本,這位無國界醫生丟出主題請小朋友討論,製作單位不知道小朋友會討論出什麼結果,也不清楚主角會做出什麼結論,本集就在兩邊都不太清楚的情況下,很沒有自信的拍完了;雖然很沒自信,不過最後得到艾美獎的肯定。
當初初剪時,若把場景化成文字應該會很有趣,但是變成影像可能就有差,不過製作人Mr. Sakaue沒有接受,因為他本人也在現場,所以若這樣的剪輯方式與現場的氣氛是不對的。小朋友在發言之前想很多、猶豫很久,很想完整的表現出來,但是最後剪輯出來的版本,是把小朋友思考與躊躇的空白時間都剪掉,然後用小朋有講話給填滿,雖然整集內容看起來似乎有二~三倍的量,但不是當初現場的氣氛,所以Mr. Sakaue給導演的建議是將小朋友的發言完整呈現,然後再將反面意見的小朋友發言剪在後面,讓它完整呈現。所以最後播出的版本比初剪版本更能傳達現場的氣氛。
小朋友在討論於波西尼亞戰場上的醫療措施,就很像旁觀者一樣,大家以第三者的角色來討論該不該切斷那個快要沒救的五歲小孩的氧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很像全知者的角色來看待,到後面卻有一位小朋友說若我是那個小孩的母親我會怎麼做,另外一個小朋友說若犧牲一個人可以就其他十個人,這樣的說法,已經超過製作小組設想的境界了。其中一個完全沒有講話的小孩,雖然沒有發言,但他救了整個節目,因為我們一直被教導不是A就是B的選擇方式,但是那位站在中立立場的小孩教會他們,不是每一次都要有A或B的選擇,偶爾也是可以不要做選擇的。

影片參考
「Welcome, our senior」第三支影片主角是外科醫生,是日本心臟權威,本集節目不是要展現這位醫生的醫術有多高明,是要讓小朋友們了解生命的意義。本集內容經由患者同意,讓小朋友與患者接觸與訪問,之後更參與心臟手術的現場,這次的心臟手術是成功的;若失敗,小朋友會第一時間受到衝擊;接下來的問題是節目能不播出,還好手術成功。因為人生不總是Happy Ending,所以無論這集節目的結局是什麼,Mr. sakaue都決定要播出,只是不知道NHK會怎麼想。
因為在參觀手術前,與小朋友們討論關於”生命”的課題,小朋友們對於生命是什麼,要如何討論沒什麼頭緒,直到看了這個手術後,會覺得這位素昧平生的患者很像自己的爺爺,內心也會希望手術成功,手術成功了會高興、失敗會難過,已經變成他們本身的事情了,這樣的結果也是節目製作中最想要傳達的。

◎最長的拍攝時間與後製時間?
*有一集在秋田縣的小學拍攝,主角是漫畫家,這個花了半年的時間,但是約一到一個半月去一次,陸陸續續去了幾次,因為是30-40分鐘節目,與其他NHK節目配合,才能拿到更多的預算來製作。
*剪接通常約兩週(最密集的時候含六、日),最長不能超過三週。

◎一集預算大約多少錢?
*一集約一千萬日幣(約10萬美金/300萬台幣)。

◎這個節目有幾個team在做?
*一個製作人下面有八個team在做,做一集節目約兩個月到兩個半月,所以有時是兩組人同時在進行。
*一組約3-4人(主要導演X1、助理導演X2);(外拍時的配置主要導演X1、助理導演X2、攝影師X3、收音X3,不需要燈光)
*Mr. Sakaue三年前已經離開這個節目,但那之前NHK一年要做40支,預算也比較多;之後預算縮減,一年作30支;另外也會碰到小學放寒暑假的問題。

Mr. Sakaue現在在製作每個月的三小時節目,講戰後歷史的部份,因為NHK擁有很多影像畫面,所以從1955年有放送開始,利用NHK儲存的影像所建構起來的節目。

筆記~Marina, why she can’t stop crying

Mr. Fujiki, Senior Producer, News Department

Mr. Fujiki在NHK新聞部負責焦點新聞,在NHK新聞中,每週有一個節目叫做「Close Up 現代」(NHK Special),跟在新聞報導後的三十分鐘紀錄片節目。除了紀錄片外,也有其他的主題,有國內外的主題,算是NHK的招牌,是最花人力與財力的。
假日有「NHK Special」,譬如11月23日有一個介紹立花龍作家的故事,11月22日也有一個介紹「China Power」的節目。這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是“戰爭”,戰爭的主題有兩個分類,第一個是正在發生的戰爭,我們要如何報導它;另一個是65年前太平洋戰爭的事實要如何報導。
今天看的紀錄片「Marina」,是911事件後,美國攻擊阿富汗,這是當時的紀錄片。紀錄從911之後,美國進攻阿富汗與塔利班政權被驅逐等事情。這部片於2003年坎城影展贏得三項獎項。Mr. Fujiki透過中村先生仍與導演和女主角用e-mail聯繫,之後導演有新作品在創作,但因為後來阿富汗治安變糟,所以目前電影停擺。也因為拍了「Marina」這部片,導演有點像女主角的衣食父母,仍在照顧她。
這部紀錄片主題是戰爭與當地人的關係,與當地人的改變,也是這部片拍攝的契機。

紀錄片製作的起源與經過
之後就從世界各國蒐集關於阿富汗的影像,用這些素材做報導。但是Mr. Fujiki他自己一直有挫折感也深感不足。許多的情報仍是美國最多,也有在節目中做關於Tomahawk飛彈發射的報導,但是大部分都是美國報導發射飛彈,但是Mr. Fujiki卻在想這些飛彈攻擊到阿富汗那邊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也因此Mr. Fujiki與一些朋友分享這樣的想法與心情,於是有一位中村先生很有興趣,提出了一個飛彈誤爆的企劃案,但進行的不是很順利;後來剛好知道Kandahar導演要拍這部影片的事情,當Kandahar導演來日本的時候,Mr. Fujiki有採訪他,這位導演是阿富汗人,也有爲NHO、NPO做關於教育方面的東西。也因為採訪Kandahar導演,變成Mr. Fujiki要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原動力。Mr. Fujiki想要去阿富汗的心情,也透過Kandahar導演知道許多事情與認識許多東西。
這是塔利班政權倒台後,第一個由阿富汗人製作的影片。Mr. Fujiki採訪導演的時候,導演在採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一直哭;因為導演想到一些小孩在他手中去世的事實,所以悲傷到哭泣。導演說若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炸彈,而是食物或日用品,情況應該不是這樣;因為世界對阿富汗很冷淡,所以阿富汗一直無法擺脫這樣的情況。Mr. Fujiki開始思考對人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如何製作成影像;於是將製作的部份交給中村先生,也製作關於戰爭的紀錄片,但因為中村先生本身有很多事情,所以在製作這部紀錄片時,只去了五次左右。
以這樣的紀錄片,不能說只去一次就能成功,需要去很多次,累積一些經驗,才有辦法變成一個節目。除了這部紀錄片,這之中仍得持續製作三十分鐘的報導性節目,也因為這些東西不斷累積素材,才有這部紀錄片;因為預算不足,所以得透過製作不同節目來累積預算,唯有多線進行,才能有更多的預算來製作。
其實原本主角剪短髮的部分,原本想要拍,但因為預算問題,所以沒辦法拍。電影拍片時間很長,所以整個劇組無法一直待在阿富汗,因為預算有限。整個紀錄片約花了半年時間,最長的期間是待三週左右,這半年期間仍繼續製作三十分鐘的報導性節目。
其實紀錄片的影像,沒有必要全部都要自己拍。Kandahar導演,除了拍電影,之前製作紀錄片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這部紀錄片也用了不少這位Kandahar導演的紀錄片影像;譬如戰爭、飛彈等畫面,都是這位導演他們公司拍的;另外找演員的畫面,也是用這位導演他們公司的畫面。一個紀錄片若是導演想要傳達的內容的話,當然是由導演親自去拍,才能比較真實的傳達出導演想要表達的訊息。
預算一開始即決定好了,如果要一位工作人員長期待在當地,要分配一下預算,所以才會不斷的提企劃案,希望多線的方式進行,才能拿到更多預算。
因為這部電影「Osama」是塔利班政權倒台後,第一個在阿富汗當地拍攝的,所以NHK製作「Marina」這部紀錄片,是以這位導演作為主角,但剛開始並沒有設定要怎樣的故事內容,這樣的製作方式,在BBC也常製作這樣的紀錄片,先收集很多資料,才開始發展故事。這部紀錄片剛開始是沒有腳本的,所以導演與攝影師很重要,需要視當場的狀況與感覺來決定,Mr. Fujiki在日本收到影像與場景,在日本作初剪,在初剪的當中,為了不影響導演的想法,所以花了許多心力在上面。初剪的版本很長,導演在裡面有三個重點,一是電影導演本身、二是Marina少女、三是街上的小孩;在不斷剪接的過程中,最後決定由Marina這位少女當主角。
這部紀錄片拍了60-70捲(40分鐘/1捲),這樣的節目拍60-70捲影帶是不算多的。電影本身拍了兩個月(2002年11-12月),接觸難民營與找到少女是電影拍攝前2年(2000年)就開始進行。

◎如何在拍攝時避免對於主角作第二次傷害?
在國際場合有來自亞洲或歐美的審查員,也問過這位少女是否有再次被傷害,剪接時也有爭議過這個問題。在電影拍攝期間,如果一直去採訪Marina這位少女,擔心會影響她拍片的心情,所以導演希望紀錄片小組在電影拍攝完後,才去採訪她。
剛開始紀錄片攝影師覺得導演似乎在利用這位少女,但剪接時發現,這個部份是一定要存在,因為導演與Marina幾乎24小時都相處在一起的關係,攝影師強調他在紀錄內容時,感覺導演似乎很殘酷,不斷要Marina去想起她的父親,但是之後導演也因此哭了。
在日本二度創傷稱為PDSD,放在節目中是否會被批評,或許對於Marina有造成二度傷害也不一定;這個部份也是在紀錄播映給大家看後,造成的不好影響。當時有得到導演與Marina的信任感,所有拍到的東西都是事實,這些事實也是紀錄片所呈現出來的真實。
製作紀錄片並沒有正確答案,需按照紀錄到的當時狀況來反應真實的情況。

製作紀錄片的心得
1.Mr. Fujiki覺得一部好的紀錄片,是導演將想要表現的東西完全表現出來。
2.Mr. Fujiki一路採訪一路學習下來,覺得最後要傳達的訊息應該是最簡單的部份, 非常普遍的訊息是很重要的。

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爭議部分是結尾的部份,因為導演改腳本,所以關於Marina的部分,有一些部分沒有用到,在紀錄片中典型的作法是fade黑作結尾。但是這部紀錄片的結尾是Marina一直往前走,回頭與他們揮手,這是導演堅持的結尾,因為導演覺得這是Marina揮別過去迎向美好的未來的象徵,所以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後,最後才決定的結尾表現方式。

NHK紀錄片常常參加國際紀錄片的影展或是獲得邀請去參展,這裡面也些得獎的影片、也有一些沒有得獎的影片,沒有得獎被批評的原因:
1.NHK的紀錄片畫面很好看、資訊豐富、容易了解,但不知道導演他們想要說的是什麼。
2.影片中看不到導演和製作人的想法。

譬如「Marina」這部紀錄片剪接完成後,除了Mr. Fujik自己看之外,也請NHK內部人員與高層長官來看,但看完後有了很大的變化。因為說明的部份很多,所以整體看起來很像在不斷的找藉口,譬如一開始即放了阿富汗的整體地理環境與社會人文在裡面,訊息太多、太煩雜,之後將這個部份都刪除,也發現沒有什麼影響,反而更能突顯想要表達的重點。

◎製作紀錄片需冷眼旁觀所有的事情,若很有同情心的人來說,要用怎樣的心情來製作?
製作紀錄片,整個劇組要如何去紀錄是很重要的。剪接時與導演等劇組人員相處的時間都很長。一開始的版本有4-5小時,導演當場拍的畫面,進後製時無法割捨;以製作人的角色來說,因為他們在日本沒有在現場,可以很容易的剪接成50分鐘的節目,但對Mr. Fujiki來說,這不是最好的節目。對愈好的導演來說,因為他在現場拍攝,他對所有的畫面都很有感覺,也因此愈難割捨畫面;尤其是在很遠的地方採訪,回來做剪接時,導演與攝影師會希望留下這些部份,但對於沒有去現場的人來說,有些畫面不知道意義為何;因為節目長度都有限制,所以製作人需要刪除覺得不重要的部份;所以需將無法化成言語的部份,將其精要化,讓這些部分也成為節目的主軸。

◎故事的走向與主軸由誰來決定?
NHK的固定做法都是由導演來決定,連同旁白的內容也是由導演來寫,然後製作人在導演腳本完成後加進來討論。所以不論哪一種類型的紀錄片,都是以這個模式來進行。

◎採訪時如何得到被訪者的信任感?
這是很簡單卻很重要的問題,但對Mr. Fujiki來說沒有正確的答案。對於如何取得被訪者的信任感,也與工作人員交換過好幾次的意見,大家共同的意見是要花時間、誠心誠意與採訪對象接觸,是做直接的作法。

◎如何於採訪過後,保持與被訪者的關係?
節目播完之後,有兩種節目形式,一是去稱讚被訪者好的部分,二或是批判採訪對象不好的地方。
最痛苦的地方是,製作小組認為好的部份卻是被訪者認為不是他們的初衷,這在紀錄片中常常發生。人是很多面向的,要引出人內心深處的感情與事情,也常會惹毛採訪對象。
所以在事前準備的階段,會將節目主題提供給採訪對象了解,這部份是預防之後採訪的主旨與採訪對象的初衷是不一樣的,如果節目在剪輯後決定要呈現的是批判採訪對象的時候,製作小組會去跟採訪對象說明,節目將呈現他在某些地方的批判。
若節目變成批判採訪對象的狀態,會將持批判立場的人一起找來,與採訪對象一起看節目,讓大家知道節目的呈現沒有偏頗。二、三十年前的紀錄片,會不管被採訪對象的人的心情,反正先播再說,但也因此接到許多的抱怨,所以現在會比較重視這個部份、也有危機管理,所以若是要批判的部分還是要批判;另外因法律有保障報導與放送的權利,所以該報導的還是會報導。
為了避免觸犯個人權利的部分,首先會製造這個人是因為這個節目需要被採訪的環境,另外需要被報導還是要報導,不能掩蓋事實,所以若是要呈現批判的狀態,就會找採訪對象來與其說明要被批判的部份,所以要有心理準備。譬如有一個節目是批判官僚的主題,會先跟採訪者說明整個節目的主題與可能會有哪些內容要被呈現,但因為放送的規定,所以放送之前不能先給採訪者看影像,因為記者會問比較挑臖的問題,所以會在放送的當下,找採訪者與批判者一起坐下來看節目,讓雙方了解。
最痛苦的部份就是製作單位認為是好的部份,但是採訪對象認為是不好的。遇到這種狀況時,會在事後不只一次的找採訪對象說明。

◎有沒有因為受到上面指示,而不要作這個主題的節目?
並沒有明確接收到上面說不要作的指示,但是做節目總會遇到因為上級長官對於這個主題沒有興趣,就會很不積極,所以雖然沒有受到明確指示,卻因為整體環境沒有人支持你,所以就會放棄不作;但是基本上該做的工作還是要做。比起報導國外的事情來說,報導國內有些微妙的事件,仍是要小心。

◎曾經製作過的紀錄片最受歡迎的原因?
因為製作節目的政策。現在因為愈來愈多人不看紀錄片的問題,所以放在綜合道播出,可以讓更多的人收視。另外製作的方向有三個:
1.時效性:是否是當時時下的問題。
2.獨家性:如何告知人們不知道的問題。
3.新穎性:包括主題與技術的部份,都要與其他人不同,演出的部份也很重要,導演的呈現方式也是。
若以上三項有達到一項,內部稱為”小N Special”;達到兩項,內部稱為”中N Special”; 達到三項,內部稱為”大N Special”。
對Mr. Fujiki來說,Timing是最重要的;另外若有獨家或新穎的因素,會更好。現實狀況是電視台已經這麼久的時間,所以有許多手法已經被用盡了,所以有些人覺得在電腦特效上做新的技術、或是將以前不可能影像化的東西拿來影像化,呈現一些新的東西,這或許要交棒給年輕人來做了。

◎出去拍攝前,是否有思考過要用哪些器材?
1.HD輕型攝影機,攝影隊(含攝影師X1、錄音師X1、燈光師X1),視拍攝主題,有時導演也會帶小型數位相機在旁做側拍。
2.「Marina」這部紀錄片,只有兩位工作人員,攝影師用Betacam拍、導演用小型數位相機拍,沒有收音設備、也沒有燈光師。剛開始都是用內建麥克風收音,所以聲音沒有太好,許多都是在後製的時候修的。也因為只有一台攝影機,所以機動性夠,有時只有攝影師一個人就去拍了。

◎專題紀錄片的預算與一般常態性的報導類紀錄片的預算?
1.專題紀錄片:主要看採訪期間有多長,來決定預算有多少,台內有一個range,製作人會在這個range內看能不能再爭取更高一點的預算。
「Marina」這部紀錄片是爭取了兩個一般常態性三十分鐘節目的時段,還有很多很細的新聞時段,整個加起來才是「Marina」這部紀錄片的預算,需要回去細算。
2.一般常態性三十分鐘的報導類紀錄片:一集數百萬日圓,但是價差滿大的,因爲工作人員的多少會影響預算多少。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日本培訓日誌1120


主講人 石井先生


日本的藝人有很大的權利
所以通常戲劇賣到國外
藝人也不會配合到當地宣傳
有些時候是因為藝人自己不願意
有些是因為藝人的經紀公司不願意
所以日本在販售戲劇節目的部份
遇到相當大的困難
加上現在發展網路收視、IPTV、MOD等不同播放平台
讓節目想要到更多平台播送增加曝光度的方式
也因為藝人的不願意授權
造成很大的困擾



在NHK網站上可以點選的節目


今天課程是關於買賣片與版權
日本的版權與美國很不一樣
因為當初日本是採用歐洲BBC的方式
加上近年來因為數位化的影響
興起不少新媒體
這些都是日本最近必須面對的課題


主講人 坂本先生
日本的藝人有很大的權利
所以通常戲劇賣到國外
藝人也不會配合到當地宣傳
有些時候是因為藝人自己不願意
有些是因為藝人的經紀公司不願意
所以日本在販售戲劇節目的部份
遇到相當大的困難
加上現在發展網路收視、IPTV、MOD等不同播放平台
讓節目想要到更多平台播送增加曝光度的方式
也因為藝人的不願意授權
造成很大的困擾


賣得最好的紀錄片「美術館紀行」
韓國的藝人沒有很大權利
因為經紀公司對藝人不好
所以只要有節目賣到國外
就會派藝人前往宣傳
早年藝人出國宣傳
是韓國政府支付藝人出國費用
近年比較少
但是韓國藝人仍到處去宣傳
這讓日本買賣片公司羨慕不已
加上日本政府對於影視方面都沒有任何補助
所以更難推動藝人配合節目到國外宣傳


賣得最好的紀錄片「野生動物秘密」
相對於國外市場
因為日本國內電視台
對於國內廣告贊助商非常重視
若戲劇明有打響知名度
將會影響後續的廣告收益
所以與韓國的狀況不同
日本比較重視國內市場
且計算過後
國內的收益仍比國外高
所以在國際上的發展比較不重視
近年來
有些藝人想要往國際發展
所以只有這些想要網國際發展的藝人
他們的經紀公司才會比較積極安排國際上的露出與合作
但大部分的日本藝人仍只是想要在日本發展


賣得最好的戲劇「篤姬」
談到合作
因為日本電視台像富士電視台
買了不少韓國戲劇
所以日本與韓國就興起不如一起合作的方式吧!
但是合作的狀況不佳
除了收視率不如預期
加上兩邊電視生態不太一樣
工作的環境與規則也不一樣
造成兩方的工作人員
在工作過程中爭執不斷
所以這次的合作案結束後
就不再合作
所以現在雖然有許多國外公司與日本想要談合作案
都被婉拒
因為之前的經驗不太好
之後韓國改向日本買劇本
回到韓國重新改拍
收視率非常好
因為這樣的模式很成功
所以韓國之後都是以這樣的模式進行

賣得最好的動畫「TSUBASA」
韓國政府非常支持影視產業
這也讓韓國在短短幾年
影視方面的成績非常亮眼
日本許多公司都意識到
如果藝人仍以此高姿態方式
不重視宣傳
很快的韓國就會追上日本
但是以日本的影藝生態
短期內是相當難改善

除了藝人之外
音樂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通常節目搭配的音樂會隨著電視台播送
但是加入了這麼多其他的媒體播放方式
這些音樂創作者大都不同意在其他平台播放
尤其是網路平台
不過日本與台灣不同的地方是
日本只有一家音樂協會
且99.99%的音樂都會加入這家協會
讓這家協會幫忙管理
所以在談音樂版權時比較簡單
不像台灣有麼多家音樂協會
光釐清哪些音樂加入哪個協會
就是個浩大的工程
所以弱節目賣到國外
音樂不願意授權時
有時會重做
若該音樂在該節目有其必要性
不能抽出時
節目就無法賣出

NHK對於自己的節目非常有自信
這幾天上課都會聽到NHK自己說他們的節目是最好的
他們的技術發展是無人能出其右的
能有這樣的自信
不知道是因為影片賣得好
還是企業教育很成功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日本培訓日誌1119








今天東京氣溫低
因為在室內有暖氣
所以沒有料想到室外溫度這麼低
禦寒工具一樣都沒帶就出門去
差點沒冷死

今天去參觀Inter Bee
國際性的設備展
展場位在千葉
來參觀的業者相當多
許多廠商都來參展
在展場中也遇到台灣來的廠商


因為之前Sony公司與Panasonic公司幫我們上課
今天也很熱情的安排參觀tour
每一個點都停留很久
因為有許多新器材介紹
有些之前上課就有介紹
但有幾個之前沒有介紹
今天在展場展示時才介紹
這兩家公司在展場可以看出是前兩大廠商
連介紹看板上都放在前兩位
展場也超大
有影音導覽與介紹
但是只有日文介紹


這次Inter Bee以3D為主題
幾乎每個來參展的廠商
都有與3D相關的產品
劇說台灣明年也有兩部3D電影要開拍
是電影不是動畫喔~


由於參展廠商超多
一天的時間實在很難全部看完
可是可以看出器材設備的日新月異
一直不斷的再開發畫質更好、速度更快的攝影產品
有新的攝影器材
連動的就是後面的剪輯設備與資料儲存和管理
這一系列都是不斷的一起更新
但是台灣目前在數位化的狀況仍停滯不前
看了這一堆器材不知道台灣何時才會開始使用